潘明继,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肿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成果评审鉴定专家、福建中医学院教授、福州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2004年4月,在联合国第12届可持续发展国际首脑峰会“绿色中医论坛”上,从医半世纪的潘明继做了《中西医结合在肿瘤防治研究中的优势》的学术报告。台下,200多位世界医学界的专家聆听了这位生长在中国贫苦农村、住过牛栏、当过放牛娃、诊救过无数生命的医生的演讲。
联合国国际交流协调委员会和保护地球及经济发展委员会为潘明继颁发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杰出贡献”的证书。
潘明继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克癌圣斗士”的称誉。他首创的“扶正培本治癌法”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继手术、放射、化疗之后的第四种疗法。自他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研究了治疗髓系白血病国际最佳的抗癌新药 “三尖杉酯碱”之后,如今又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剂中西医结合抗癌药物———志苓胶囊。
从此,潘明继艰难的求学之路走进了春天,直到他上世纪50年代初考进了福建医学院。
“扶正培本”治疗理论
1958年,中央号召“西学中”,潘明继成为全国首批2000多名优秀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员之一。***预言:“这批学员多年以后必会出一两个理论家走向世界。”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也是医学最大的难关,多少医务工作者为它却步不前,不少人搞了一辈子研究收效甚微。祖国医学在癌症防治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掌握了西医、中医和草药知识的潘明继受命组建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潘明继只好先采用西医疗法,在一年的时间内有37位病人采用经典模式的化疗,尽管潘明继把家搬进病房与病人终日相守,结果患者都于短期内死亡。
他把这一理论应用于临床治疗100多例取得较好的效果。当时一位50多岁妇女叫赵雪仙,患晚期宫颈癌,癌向肝转移并引起肝腹水,被认为治疗无望。潘明继试着运用小剂量间歇化疗配合中医扶正培本治疗,病人竟然带瘤生存了三十余年,80多岁了仍在开店做生意,成为在国际医学界反复引用的一个案例。
荷兰著名学者菲德门曾如此评价:“如果说青霉素的发现使人类的寿命延长了十年,那么,癌症扶正培本治疗理论的提出,不亚于青霉素发现的威力。
1991年,他被美国国际传记学会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载入〈世界名人录〉,并成为1991年度36位“国际突出贡献专家”之—,美国国际传记学会授予他“毕生学术成就金质塑像奖”。
为周总理开三次处方
潘明继说:“如果我能早30年研制成功抗癌新药“志苓胶囊”,或许能缓解周总理当时的病痛,我内心真有愧啊。”
据潘明继回忆,他一生中为周总理开过三次处方,第一次自己还被蒙在鼓里。1973年8月的一天,负责周总理医疗保健的专家组成员、京城首屈一指的名医余桂清教授神秘来福州市第一医院肿瘤科找潘明继,说要潘明继给一位中央首长看病,但没有告诉首长是周总理。
“那时,我就根据余介绍病人的心烦不安、不思饮食、血尿频作等症状,开了养阴生津、扶正培本的中药处方,并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当时,潘明继开的处方,医院还加盖了公章,院党组织附带写了一份关于潘明继的政治面貌和现实表现材料。
过了一段时间,余桂清从北京打电话给潘明继:“老潘,告诉你一个好消息,首长用了你开的药方后病情有明显好转,他老人家又忘记了自己是个病人,虽然住院,还出来接见外宾,坚持参加一些重要的工作和会议。”
1974年,周总理面临“四人帮”反击右倾翻案风带来的压力,身心极度疲惫,控制不了无情的癌细胞急剧地扩张,余再次来到福州,找到潘明继,“北京首长病情出现反复,请再给开个处方。”
潘明继回忆说,第二次开的处方,总理有没有采用,他就不得而知了。
1975年,余代表给周总理看病的专家组第三次找潘明继开处方,并告诉他,三次处方都是为周总理开的。
“有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还不退休,我觉得做医生就要奉献到自己的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尽管我的生理年龄不太年轻了,但我的精神年龄正如日中天,我还能奉献很长的时间。” 望着家乡宜人的山水,潘教授颇为动情地说。
广州总经销13005618785
广州市越秀区先烈南路21号